收稿日期:2016-02-04
作者简介:张文君(1986—),扬州市少儿图书馆助理馆员。
张文君
(扬州市少儿图书馆,江苏扬州225000)
关键词:建构主义;图书馆;亲子阅读
摘要: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建构主义在儿童阅读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章试图以建构主义的视野重新审视亲子阅读,并提出更加积极有效的亲子阅读推广理念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3-0095-02
1背景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成人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笔者认为,亲子阅读推广并不是要图书馆员替代父母决定阅读方式、筛选阅读材料,而是引导家长科学得法地陪伴孩子一起共读、一起成长,引导儿童更多地发现阅读的乐趣。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阅读理念的引导,这种引导必须通过对亲子之间阅读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1]。
2建构主义:审视亲子阅读的新视野
2.1儿童话语权的崛起:现代儿童观的解放
建构主义是解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一种理论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并非简单的信息移植,而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以特有的经验和方式能动地进行分析、修正、批判,并赋予知识独特意义的建构过程。学习是个体创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发现知识的过程。”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儿童的话语权得到重申。儿童早期阅读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也发现,4岁以上的儿童在阅读活动中具有反思、预设、质疑和假设的能力。因此,拥有话语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建构主义理论赋予儿童很高的话语权,认为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儿童已经习得了丰富的经验,不论是对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家长要重视儿童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亲子双方通过对话、沟通共同完成对阅读文本的意义建构。在这种“主体间性”的亲子交往中,儿童的话语权也得到了有力的保证[2]。
2.2对话:亲子阅读的有效方式
“对话”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要素,它强调智能不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而是“分布”于环境与他者之中[3]。当家长把个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的时候,就剥夺了孩子质疑反思和探索创造的机会。因此,确立“对话文化”是实现良好的亲子阅读的有效方式。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著名的“社会互动”理论中指出,学习应当始于成人与儿童的互动。成人通过互动不断给儿童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儿童不仅在成人和专家的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小伙伴存在的场合,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这也从侧面论证了对话与互动的重要性。在“对话”理念关照下的亲子阅读更加关注的是儿童的交往需求及分享合作的快乐体验,倡导互动交流及个性张扬。图书馆阅读氛围的感染性、阅读活动的多样性和阅读服务的专业性使得其在亲子阅读推广活动中有能力建立起儿童与文本、家长与文本、儿童与家长、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多层次有效对话,使孩子有足够的交流和共享平台,从而更好完成对阅读文本意义的建构,为成为成熟的阅读者做好基础。
3建构主义视野下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1亲子互动由成人掌控,儿童能动性缺失
在目前的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活动中,绘本分享故事会是最为常见且受孩子们欢迎的阅读形式。许多馆员和家长关注到了儿童表达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完全或真正把话语权归还给儿童。据笔者对本馆亲子阅览室的观察,在亲子阅读互动中,亲子间有效对话不足,讲读过程大部分是由家长或故事老师全权承担,儿童一般手执绘本,决定什么时候翻页,什么时候欣赏图画,什么时候阅读文字等,缺乏阅读的能动性。此外,家长和亲子故事会的主讲者在提问环节具有强烈的观念求同倾向,他们希望儿童的答案与他们的预设观点一致。同时,像“好不好”“对不对”“真的还是假的”等二选一式的提问方式也大大禁锢了儿童的思维,使互动表现出机械性。
3.2同伴交流被抹杀,忽略了分享的快乐体验
美国书商协会曾投注大笔经费研究,得出一项结论:选择图书阅读的一个最普遍的理由是从朋友和同伴处听到信息。这项信息告诉我们,花时间鼓励孩子们彼此谈论阅读过的书,就等于是帮助孩子们阅读更多的书。皮亚杰也认为:“产生于同伴间的合作与感情共鸣可以使儿童获得关于社会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平等互惠同伴关系建立的时候,体验冲突、谈判或者协商的机会随之出现。”所以在组织亲子阅读推广活动时,我们不能忽视同伴间分享与交流的重要性。然而在目前的故事分享活动中,孩子们之间这种互动与交流的机会并不多,馆员和家长大多认为小读者数量多,儿童活泼好动的个性易聚众打闹且儿童间的讨论浪费时间,会破坏阅读秩序。